Search


Although I like UK in a certain way, I don't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Although I like UK in a certain way, I don't think UK likes me as much.

【論移民政策】從經濟學人文章談起

本期經濟學人Economist雜誌封面故事,評論的是英國當今的移民政策。身為前日不落國的殖民母國,現在的保守黨+自由民主黨的聯合政府上台後,開始檢討英國的移民政策,儘管主因可能是擔心福利被移民所瓜分、工作機會被移民所搶走、或者只是覺得英國的外國移民過多,但希望英國人口不要再增加的總額管制,導致移民措施幾乎每年都有不小的更動,只希望外國人不要留在英國瓜分資源。(聽起來有點像東亞某島國的鎖國政策?)

於是,對於留學生而言,有幾個很大的變革:
(1) 學生簽證變得很難申請,即使順利入境英國當學生了,還是要每堂課讓學校監測你的出席率,缺席過多隨時可能被踢出英國,或在去歐陸渡假時被擋在英國國門外不准回英。
(2) 原本畢業後可以留在英國工作兩年的工作簽證取消,現在學生課程結束後三個月就必須滾出英國,萬一畢業典禮在三個月後,就自己想辦法用其他簽證進來。
(3) 工作簽證更難申請。即使找到有老闆願意聘用,首先薪水要高於一定水準(年收入台幣百萬以上),然後老闆要證明在歐盟國家內找不到人取代你的重要性,然後花大錢申請還要冒著被英國拒絕核發工作簽證的危險,並且要忍耐官僚的冗長申請流程(可能長達數個月)。
(4) 即使是擁有高技能的技術移民,都有每年配額,通過率頗不高。
(5) 即使找人結婚了,也不是理所當然取得同居或配偶簽證,自己與配偶都要證明有錢養活自己,不能依賴英國的福利政策。

下場呢?一年來學生簽證大幅下降21%,英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大幅下降,但整體移民人數幾乎沒有太多改變(因為還有很多移民是來自歐盟、還有大英國協子民國啊!),而經濟學人在警告英國正扼殺了自己在國際的競爭力,不僅在教育產業上,還有各種創新與跨國產業。

我的感想是:即使英國是個挺適合人居的國家,倫敦又是一個真正的國際大城市,不管在人種、語言、文化及經濟上真的是我所見最國際化的首都,但是我也感受到這個國家對於外來人口的各種不友善,每年都有叫人咒罵TNND的見鬼行政事項發生。若不是這裡有我想念的學校、想修習的課程,否則為什麼要選擇學費高、住宿生活費更高的英國?

另外一個反思是:連英國都在面對開放與鎖國的掙扎,那麼一向鎖國排外(或者是排中)的台灣,又如何維持國際競爭力?如果大家把揶揄民選首長當作每天的報紙頭條,以民粹當作制定政策的最高準則(卻成為父子騎驢的窘境),大家一邊舉著資本主義的大旗,卻不知不覺走向文革式的社會主義批判(健保或鬍鬚張魯肉飯事件),台灣這個國家又會往什麼地方走下去呢?

http://www.economist.com/…/21564895-government%E2%80%99s-po…


Tags:

About author
http://ambroselondon.blogspot.co.uk/
來自臺灣的惡鬼Ambrose在倫敦閣樓的大冒險
View all posts